查看原文
其他

“扇贝跑了”2.0版上演:你还敢买獐子岛的股票吗? | 今日话题

2018-02-02 刘文昭 今日话题

今日话题·腾讯新闻出品  | 第4155期

作者/刘文昭  昭昭在目


在獐子岛的扇贝“离家出走”之前,重要股东已经完成减持。

低廉的造假成本,存货核查困难,给了农业上市企业造假的底气。

“隔行如隔山”,在专业程度高的行业,内部人举报作用巨大,我国应尽快完善吹哨人制度。

最近,辽宁大连的獐子岛火了,不是因为獐子,而是因为扇贝。前两天,A股上市公司獐子岛发布业绩预告,声称因为“部分海域的底播虾夷扇贝存货异常”,可能对部分海域的底播虾夷扇贝存货计提跌价准备或核销处理。业绩也从净利润约1亿元,变成亏损超5亿。消息一出,舆论大哗。


在扇贝“跑”之前,重要股东已先撤一步


这不是獐子岛第一次“离家出走”。2014年10月,獐子岛就曾宣布因遭遇北黄海异常的冷水团,百万亩海洋牧场绝收。公司前三季度的业绩,也由上半年的盈利4千多万变为亏损约8亿元,“扇贝跑了”成为坊间笑谈。


时隔仅3年,雷同剧情再次上演。1月30日晚獐子岛发布公告,“发现部分海域的底播虾夷扇贝存货异常。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,可能对部分海域的底播虾夷扇贝存货计提跌价准备或核销处理,相关金额将全部计入2017年度,预计可能导致公司2017年度全年亏损。”


上市企业预亏的很多,獐子岛也不是“预亏王”。之所以成为舆论焦点,除了“扇贝游走”的老梗,还因为它可能蓄意欺骗投资者。


2017年5月24日和10月25日,獐子岛公告了两次抽测结果,均表示“公司底播虾夷扇贝尚不存在减值的风险”,在10月的抽测后,公司预估归属上市股东的利润为1亿元左右。


11月29日,公司还发出2017年12月6日—7日来公司体验獐子岛原产地海参“大雪采捕”、虾夷扇贝苗种底播、海洋食品制造等三项调研邀请。


獐子岛野生海参大雪采捕仪式


没想到,才到了1月份,扇贝存货异常了,业绩变脸了,不禁让人感慨这个世界变得真是太快。


更有意思的是,当年救助獐子岛的“白衣骑士”,公司第二大股东和岛一号基金在17年9月宣布减持,在12月23日顺利完成减持,共减持199.85万股,套现1612.39万元。


中小投资者愤怒了,他们认为公司涉嫌披露虚假信息,第二大股东涉嫌内幕交易,监管部门也有了行动:大连证监局将进场进行核查,深交所要求獐子岛在2月7日前对问询函进行答复。


实际上,獐子岛的扇贝“第一次跑路”的真相依然尘埃未定。2014年,证监会成立了20人的专项调查组,经过近20天的调查,最终认定獐子岛有决策程序、信息披露以及财务核算不规范等问题,但未发现獐子岛2011年底播虾夷扇贝苗种采购、底播过程中存在虚假行为。


然而,2016年1月,新京报从獐子岛居民(也是獐子岛集团股份受益权人)处获得了一份2000多人签字的实名举报信,声称2014年的绝收不是因为“冷水团”这一自然灾害,而是提前采捕和播苗造假。


证监会随即重启核查,调查还没有结果,獐子岛的扇贝就又一次“离家出走”了。


农业上市公司为何容易出事?


獐子岛业绩变脸之后,一些老股民又开始现身说法,告诫新韭菜们“农业股危险,千万不能碰”。为何有人会谈农业股变色,视之为雷区呢?


这是因为农业企业的资产多是动植物,一场暴雨来临,庄稼可能颗粒无收;一场瘟疫来袭,家畜可能全要处理掉。自然灾害不可控,农业又深受自然灾害的影响,风险相对较高的农业企业,自然不受投资者青睐。


风险高,有分散风险的办法,更让投资者担心的是,农业企业造假多发。
首先,在上市公司的财报中,有一项叫存货,存货盘点难,农业企业尤其难。这还是因为农业企业的资产是动植物,所谓“看山难数树,看池难点鱼”,审计人员很难精准核算。这就给了企业造假的空间。


像獐子岛这样,直接将扇贝苗种放到海底养殖,而不用浮筏养殖,没有潜水技能,审计人员连实地考察都做不到。


獐子岛扇贝养殖


其次,为了发展农业,我国对农业有不少税收优惠,一些税种甚至免征。《财会月刊》(2014年)的一篇论文指出,这种税收优惠反而降低了企业造假的成本。


假设造假企业虚构了一笔100块买入,200块卖出的业务,这里面就有100元的销售增值额,正常情况下需要征收100*17%=17元的增值税;销售的净利润(假设为20元)还需要交25%的企业所得税5元,总共会有超过10%的销售额都用来交税。


这意味着如果普通公司每年虚构1亿元的销售收入,就需要拿出上千万元现金来交税,这个成本不小,但对农业企业来说,在最理想的情况下,这些收入一分钱的税都不用交。


虚增的营收和利润,可以证明企业经营良好,为维持股价或进一步圈钱做准备。


2013年,万福生科发布自查公告,承认2008年至2011年累计虚增收入7.4亿元左右,虚增营业利润1.8亿元左右,轰动一时


再次,农产品加工企业面对的是大量的个体农户。一般的工商业企业,其上游是其他公司、下游也是其他公司,相互之间的业务支付都是通过银行转账,只要在银行一查,基本交易线索就出来了。


但和个体农户发生的多是面对面的现金交易,交易到底发生没发生,价格、金额、数量是多少,把成千上万的农户挨个问一遍不现实,这也让准确审计变得很困难。


从十多年前的“蓝田股份”,到2012年的“绿大地”,再到2013年“万福生科”,一系列农业企业财务造假案说明,低廉的造假成本,真实性核查困难,让一些企业很敢造假。


治造假,要加强监管,更要让内部人敢“吹哨”,愿意“吹哨”

獐子岛的扇贝“再次跑路”,不少人认为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,严肃资本市场,让不合格的企业尽早退市。


话虽没错,但正如上文所说,核查农业企业造假难度较高。资本市场再严肃,退市制度再完善,总不能没有证据,因为大家都觉得一家企业造假,就让它退市吧。


纵观国际经验,调查企业造假,获得造假证据,除了依靠监管机构核查,也离不开“吹哨人制度”。吹哨人(Whistleblower,也称告密者、举报者、揭黑者),指的是揭露组织(无论是私有的还是公共的)内部非法、不诚实或者不正当行为的人。


美国的“吹哨人保护制度”,始于建国,发展于南北战争时期。当时,不少商人将物资以次充好,卖给交战双方,大发战争财。联邦政府忙于战争,没有精力查处这些违法行为。于是,美国国会通过《虚假宣称法》,正式立法保护“吹哨人”,并规定吹哨人可以分享政府获得的赔偿,鼓励全民参与监督政府和企业。这一制度也渐为其他国家所借鉴和完善。


美国南北战争期间,一些商人大发战争财


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,“吹哨人制度”更值得重视——上市公司业务复杂,财务项目众多,即使有不法行为,证监机构可能也发现不了,内部人却心知肚明,知道问题在哪里。


据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博士刘源介绍,在1987年-2013年,美国政府依据《虚假宣称法》追回了389亿美元的损失,其中的70%都要归功于吹哨人的举报。在专业化程度更高的制药业,涉案金额最大的20起案件中(1991-2012年),18起都是由吹哨人发起的。


有学者指出,有吸引力的奖励和严格的吹哨人保护是“吹哨人制度”成功的重要因素,但我国尚未建立全面保护举报人的制度,且举报奖励严重不足。


以证券领域为例,直到2014年6月,证监会才颁布《证券期货违法违规行为举报工作暂行规定》:对于符合奖励条件的一般举报,给予不超过10万元的奖励;对于举报在全国有重大影响或罚没款金额特别巨大的,奖励金额不受上述限制,但最高不超过30万元。


跟美国相比,这样的奖励实在吝啬。按照美国的吹哨人法案,如果吹哨人的举报信息帮助证券交易委员会(SEC)或者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(CFTC)追回100万美金以上的损失,吹哨人就能得到这笔钱的10%-30%。


2016年,一位审计师事务所的内部人士帮助SEC发现一起隐秘的欺诈案,该欺诈案件的和解金额在8000万左右,举报人获得的奖励为和解金额的28%——2240万美元。


内部人举报公司造假,不仅会被公司视为“叛徒”,更可能因涉及巨大利益,生命安全受到威胁。有“实锤”的内部人,为30万举报自己所在的上市公司,可能性微乎其微。


但如果举报者的人身安全有保障,举报公司造假可以获得无上限的奖励,不是30万,而是300万,甚至3000万,从国际经验看,愿意收集企业造假证据,主动“吹哨”的人会变得多起来。


果真如此,很多农业上市公司的业绩泡沫,也不会直到撑不下去的那一天,才被自己戳破。



今日话题·腾讯新闻出品 | 第4155期


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